大家好,我是行哥。此前有营销大师华红兵诋毁保险行业的视频被下架,其搞笑画面、堪比马保国老师,具体解析可以看
回应华红兵:最不善良的企业是保险?
而最近小伙伴发来一个自称
是教授、博导、经济学家——李孔岳教授的视频
,却让我有些汗颜。
虽然视频还没火,但其有多个账户,颇有全方位宣传上热门的潜力。
加上其自诩的身份与影响力,咱就来个正面回应。
1、保险是按照购买力不变的前提??
李教授指出,所有的保险不能买,保险是按照购买力不变的前提。
乍一看有道理啊!保险不能抵抗通货膨胀?
行哥说,任何金融理财工具在产品开发出来的时候,都不会考虑购买力,也就是通货膨胀
一般而言,我们可以用物价上涨来表示通货膨胀,可参考
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。因为基础消费品价格上涨,所以同样的100元,买到的东西变少了,所以叫购买力下降。
金融理财工具的开发,和通货膨胀,根本就是两件事情。
这就好像,你生孩子的时候,不需要考虑会不会比别人家的小孩,智商更高。毕竟,不同的孩子,可能还有别的天分,还要因材施教!
至于孩子生下来了,能不能和别人家的小孩,只比智商这方面?那倒是可以。
但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,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比别人家的小孩笨啊。
保险产品的类别非常多,比如医疗、大病等保障型的保险,主要是基于每一年(和年龄、性别、地区等因素有关)风险的发生率确定价格,本质上不涉及通胀问题。
但因为不少保障型保险,
是长期的、有一定现金价值(现金价值是指退保的时候,可以拿回的钱),乃至还有能在某年或以身故的形式,确保拿回保险金的。
总结起来,长期保险存在“储蓄”的部分。
这部分储蓄的部分,就会考虑利率的问题,这个利率在目前的(新开发产品)上限是3.5%。
同时,另一个分类——
理财型的保险,还可以细分到固定收益型、固定+浮动收益型、自负盈亏积极型,三个类别。
固定收益的,比如增额寿险、年金保险,按现在的保险预定利率3.5%(保险公司用这个利率来设计新保险产品),到消费者手上,大概在年化3%-3.5%的实际复利收益。(以具体产品为准,部分产品存在风险补偿,实际收益可能突破3.5%)
相比过去20年中国CPI平均年化2.4%的水平,也就是从基础消费品价格上涨角度,还是可以勉强胜出。
但如果选择,万能保险、分红保险。则以较低的固定收益,加上保险公司给的浮动分红和投资回报,有不少产品给消费者的历史回报率在年化4%~5%的水平。
而
投资连结保险,更是和公募基金的FOF结构相似,
因为收益不保证,市场上不乏年化10%回报率的产品。只是因为风险较高,并不是主流产品。
根据
13精统计的240个投连险账户表现,进取型的历史平均年化达到了9%。
其中泰康进取型投资账户,2003年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21.6%,排行第1。投连险的所有数据在官网可查。(注意此部分并非产品推荐,投连险风险较大,务必自行注意投资风险)
2、香港保险不如定期存款??
李教授指出,500万买香港保险,不如存到能提供4%复利的银行定期存款。
他说这个保险从第12年开始每年给40万,然后需要13年才能回本,合计25年。
但如果存到银行,利息都会达到1500万,所以不建议买保险。
我们先假设银行真的有4%复利的定期存款,我用财务计算器敲了一下,25年后连本带息是1332万。
不知道1500万从哪里来?
再加上,现在去哪个国家找连续25年、可以达到复利4%的定期存款??简直就是张口就来。
而保险的解读中,且不说给付的金额是否准确,保险有没有现金价值(退保可以拿到的钱)不知道,25年后保险利益还有哪些也不知道,每年拿到的40万还可以再投资,实现复利、提升最终收益也没有提及。
怎么就得出结论,不如银行存款了??
这就像有些不明所以的人,只会说:保险交完费为什么不能回本?
每个理财型的保险产品都可以有不同的形态,说人话就是:交进去的保费,返钱的机制可以不一样。
最重要的,是看保险条款!
而从理财险产品的长期收益来说,在同一个市场下,如果连银行的定期存款,都无法战胜,不知道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是不是应该就地解散!?
或者直接请保险公司收了保费,就买定期存款吧,超大额存单的利率总比普通人的存款利率高吧?
言归正传,从内地保险公司过往20年的情况来看,总投资收益率大约在5%的水平。
而给消费者,提供不同保险产品的收益,在第一部分已有说明,不再赘述。
3、只要从银行借钱出来,你就赚钱?
最后再放个大招,我又扒了一个李教授关于货币贬值的讲解视频。
李教授的理论,货币贬值=货币增速(M2)+CPI-GDP增速
还举了个例子货币增速11.8%、加上CPI是2%,减去GPD增速3%,1年的货币贬值就是10.8%。
所以从银行借出钱,那就是赚钱了!?(我谢谢你了,我看评论区,还好大家都不至于那么笨)
这种抄公式的姿势,依然还是堪比小学生做应用题。
在自媒体领域,也不乏一些所谓大V,提出这样的观点,主要是为了割韭菜
。(不把贬值速度搞上去,怎么忽悠你跟着我赚大钱?)
但一个自诩经济学家,能如此“活学活用”,让人感叹。
从其他视频来看,基本也是将房价的快速上涨,来显示出这个数字的合理性。
把购买力即消费品的价格,和投资品(或存在投资属性的商品)的价位混在一起,是常见套路。
你咋不用茅台的价格、腾讯的股票价格来举例呢??不买腾讯,错过1块1股的上车机会,现在你就得花300多,才能买一股,你的钱就是贬值300倍!?(此处并非股票推荐)
即使CPI在不同的区域、对不同的消费水平的人而言,存在实际的不同感受。
但作为居民基本消费品价格指数,依然是最有效的反应物价上涨、继而反应购买力——货币贬值的最重要指标。
如果对某一项消费品价格有兴趣的,也可以单独看价格数据,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。
至于M2货币增长的快,为什么没有引发那么高的通货膨胀,关键还是要看钱去了哪里。
从过去的资金流向来看,如果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和房地产公司,就会推动城市建设、改善居住环境。如果是制造业,可以扩大生产,出口国外创收。这两者,都可以驱动GPD增长。
而在这个传导机制中,M2主要是推动了房价、公司股价,也就是资产的价格上涨。
而老百姓,也因经济发展,收入不断增长,但货币购买力并没有如此急速下降。
如果真的存在10.8%的贬值率,如何肉眼可见的生活越来越好??
可以说,从M2到CPI传导过程,并非用加、减法就可以计算。
这里的加减号表达的是一种相关性。
毕竟,3个数字是比例,连分母都不同,如何直接用加减法来计算?
未免也太不把统计局放在眼里了。
最后,我又上中山大学官网的公开信息,看了一下李孔岳教授的简历,1996年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,2011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,现在中山大学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。https://bus.sysu.edu.cn/teacher/LiKongyue
这倒是印证了一句经济学界自嘲的话,“人人都可以是经济学家”。
最后,小伙伴们如果刷到这个视频,记得一定要送他三千万!
千万不要完播还循环播放,千万不要评论,千万不要无效转发。
直接三招回应:
1、先来一个举报,2、有效转发,联合举报;3、自己也拍一个,他火你也火。
下期见!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j8803.cn/102062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